PCI-5421 今日,渊联技术正式宣布获得数千万元A轮融资,由华映资本领投,华汯资产跟投。这是渊联技术成立以来,获得的第三轮融资,公司累积融资额过亿元。
渊联技术创始人兼CEO叶思海认为,渊联技术能屡获资本市场青睐,关键在于自身产品能以更低成本,帮助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此话怎讲?在以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起步成本就要超过百万。大多数中小型企业都难以承担。
但由于团队出身华为云的背景,渊联技术却发现,通过工业安全边缘云,PCI-5421 可以构建本地化智能制造平台,免去企业搭建机房、专线的步骤,从而极大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本。
因此渊联团队自研了一款工业智能机“工业魔方”,通过集合硬件和软件算法,渊联工业魔方类似一个微型数据中心,能以一台机器,支撑众多制造企业在选品、调货、质量检测、计算投入产出比等方面的数字化需求,并将成本降低到10万元。
目前,渊联已成功落地实施了10大行业解决方案,横跨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机加、装备、食品、药品等多个行业,客户包括扬子江药业、东风汽车、宏华电气、江西钨业等行业标杆企业。
渊联也先后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认证。
叶思海就此也告诉小饭桌:“本轮融资的资金将继续用于工业智能机软硬件研发和市场推广。PCI-5421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市场空间,确实远比大多数人想象的更大。”
云计算团队,瞄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边缘云的思路,与工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具有天然契合度。”叶思海告诉小饭桌。
在创立渊联技术之前,渊联的创始团队,曾在华为云核心岗位供职多年。
在华为云十余年的工作经验,让渊联团队意识到—— 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但需求一直未得到满足,而边缘云技术的发展,为市场带来了新的思路。
首先在市场规模上,根据工信部数据,2022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33.2%,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位居世界首位。
与此同时,按照《“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25年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要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这意味着大量制造业企业需要智能化改造和服务,市场规模在千亿以上。
只是,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数字化转型对中小型制造业企业而言,却是一个现实难题。
叶思海告诉小饭桌,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数字化系统的安装成本动辄就要上百万元。大型制造业企业资金充足,并且有专业的数字化团队,因此转型相对容易。
但对中小企业而言,既缺乏资金支持转型,也没有数字化团队,因此 “只有极少数中小型企业完成了数字化转型。”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制造业企业平均在数字化上的投入只有年收入的千分之一,这意味着一个有着亿元收入规模的工厂,每年在数字化上仅愿意支出10万元。
“要把百万级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降到10万以内,最有可能的思路就是运用边缘云技术。”叶思海告诉小饭桌。
工业互联网的关键在于 “网联+智能” ,这与云技术 “万物互联” 的底层逻辑一致。但要让云技术真正满足中小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却并非易事。
首先华为、腾讯、阿里等大厂的公有云,由于计算规模庞大,只能以公有云的方式提供服务,很难满足中小型企业现场生产控制安全、高带宽、低延时的需求。
叶思海举了一个很现实的例子,一家制造业企业的流水线开动后,如果因为云计算服务的中断导致流水线中断,将影响企业的整个生产流程,甚至造成生产事故。
这意味着,只有本地部署的私有云,才能满足制造业企业对生产装备的控制和业务定制化需求。
但另一方面,私有云高昂的建设成本又让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望而却步。
通过进一步拆分成本,渊联团队发现,一朵私有云75%的成本都花在数据中心机房带宽和人力维护,只有25%用于做计算和存储。
因此, 如果采用边缘计算的方式,打造一个集网络、计算、存储、应用核心能力为一体的开放平台,靠近数据源头提供服务,就能节约机房、专线和本地维护的成本,最大程度降低价格。
软硬结合,自建工业智能机
在确定了边缘云的技术路线后,渊联团队原本只打算自研边缘计算平台,但叶思海很快发现,“由于思路的前瞻性,市场上甚至没有承载渊联边缘计算平台的硬件。”
因此, 渊联团队采取了“软硬结合”的研发思路,既自研硬件,又自研软件算法。 最终渊联推出了业内首款工业智能机 “工业魔方”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